張卉湄
諮商心理師
國際澄心聚焦學會TIFI認證導師、考核協調人、督導
「照自己的感覺走,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自己,活在當下...」這些是大家 耳熟能詳的現代話語;可是當自己的感覺隱微不清,內在同時出現許多不一樣的 聲音時,自己要的不要的是甚麼? 又怎樣做自己、活在當下呢.... ?
35 年前,Eugene Gendlin 即宣稱:「身體是潛意識」,當時嚇著了他在芝加哥大學的同事;他加入 Carl Rogers 以當事人為中心療法團體時,經過反覆研究比較案例的錄音,發現能在諮商晤談中經常注意自己當下體驗的當事人,比較能有 所改變並向前跨出去;不關注自己感受,一味理性分析或被情緒淹沒的當事人, 比較不易好轉。
(Photo by Darius Bashar on Unsplash)
Gendlin 說:「覺得不對時,隨之而來的...必有一種朝向正確的方向感...每種 不好的感覺,都是一種追求更正確存有方式的潛能。」他將個人看做一個「不斷 向前發展的歷程」,而身體是個有機體,與環境持續互動著,他以深感(felt sense) 的內在經驗發展出澄心聚焦(Focusing)六步驟歷程:(Focusing 又譯成聚焦、生命自覺)
1.騰出空間 (clearing a space)
2.體會深感 (felt sense)
3.把手命名(handle) 4.共鳴感應 (resonating) 5.叩問 (asking) 6.領受 (receiving)
(Photo by Sage Friedman on Unsplas)
如果說人的感受像一塊豐富複雜的掛氈,是由許多條知、情、意的線所織成, 往往我們的多層次質地感受,遠多於當下所能理解與表達的,這種完整卻被壓縮、 模糊、難以言喻的內在體驗,Gendlin 將它稱之為深感(felt sense 或譯:體會)。
澄心聚焦是使內隱(implicit 暗在)的深感意義進行外顯(explicit 明在)的一種過 程。然而,究竟如何契入「當下臨在 (at presence)」,讓身體來主導思維與情感以敞開深感呢?簡單來說可依循下述三個階段:
1.向內覺察身體,感受情狀的整體深感 (騰出空間、清心) 2.象徵化探索體會,並用身體核對確認 (體會深感、描述命名) 3.以不同角度探詢,再以身體感知使其逐步開展。(共鳴感應、叩問)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Ann Weiser Cornell 採用淺顯易懂的四階段:進入、連結、深化連結、出來, 引領人們自然體驗澄心聚焦的歷程。Ann 老師也教我們「活在當下」的簡單方法, 也就是說,覺察辨認我們在生活中的三種存在狀態: 1.分辨黏著、認同(merge, identified) 。例如:「我是生氣的」 2.分辨放逐、疏離(exiling, dissociated)。例如:「我不喜歡它,我要擺脫它 (關於我在生氣,它會妨害我)」 3.當下臨在 (at presence),可以和所有被覺知到的內在經驗建立關係, 不偏袒任何一方,單純地承認每一部分的存在,並給予友善的關注。例如:我認下內在有一部分,它在生氣; 不喜歡生氣; 或許還有更多的什麼...需要我溫和的關注,我此刻用身體感知一下....
(Photo by faye cornish on Unsplash)
Comentar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