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加惠實習心理師 丁羿心
「她這麼重要的事情竟然沒有第一個跟我說反而跑去跟學妹講?為什麼主管這次升遷的人不是我?為什麼心儀的對象跟這個人聊天聊的這麼開心?為什麼朋友打卡拍照過得這麼爽?」 這些心聲是否曾出現在你我心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嫉妒他人的情緒,佛洛伊德(1922/1955)曾說明嫉妒的普遍存在性,他甚至認為沒有嫉妒(而不是有嫉妒)是一種病態的象徵(引自DeSteno, Valdesolo & Bartlett, 2006)。然而,嫉妒在我們的文化中,似乎是一個不被允許接納的情緒,在電視劇中,嫉妒更總與壞人角色綁在一起。
所以,雖然嫉妒是如此常見的情緒,我們卻多半不願意承認,也不敢去面對自己有嫉妒的情緒。在很多情境下,我們時常不知道如何表達與照顧受傷、緊張的嫉妒情緒。且讓我們撥開嫉妒的心,以更進一步靠近、療癒正處在嫉妒中的自己。
●嫉妒的心長怎樣 嫉妒情緒代表的是一種被拒絕的反應,而當這種情緒產生時,大腦產生疼痛的部位會被激活,焦慮、憂鬱、無助、生氣、孤獨等情緒亦很常伴隨產生。
●為什麼會產生嫉妒情緒呢? Buss(2000)以進化理論的觀點解釋嫉妒是一種行為系統,個案試圖保護投資中的關係,以確保生育下一代所採取的一種行為策略(引自Leahy & Tirch, 2008)。 DeSteno, Valdesolo & Bartlett(2006)亦認為嫉妒是一種警告與動力,以保護珍視的人際關係不被他人篡奪。 整理這些文獻後,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看見,嫉妒的心是一種對於威脅高度警覺的反應。嫉妒雖然時常是一種讓人覺得不舒服的感受,但它背後亦呈現一種在乎與想要保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嫉妒者對自我的核心信念包含:自己是不被愛的、有缺陷的、注定要被特別對待的。對他人的核心信念則包含:他人是不可信賴、是容易拒絕、遺棄、多變與惡劣的。 這些負向對自我與他人的核心信念,在碰到引發嫉妒情緒的事件時,容易讓自己誤會或者是過度概括現實的訊息,用情緒強度來驗證事實的真實性(如:因為我很害怕,所以這很危險),忽略了真實線索(Robert&Dennis2008)。
●療癒正在嫉妒中的自己
當產生嫉妒情緒時,你會有什麼反應?可能會擔心被旁人知道會認為「我件不得別人好」,又或是我們總對自己說「不要想太多」......,然而這些反應反而讓自己更容易陷入孤單、自我譴責的情緒中。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澄心Focusing 三個步驟,試著照顧自己嫉妒的情緒。
○步驟一、肯定自己的情緒--跟情緒打招呼 「為什麼朋友過得這麼爽?」「為什麼他有我沒有?」......等念頭出現時,試著辨認出自己當下的情緒。也許你會發現,自己有生氣,有孤獨,有失望,有嫉妒......。辨認這些情緒,騰出ㄧ些空間讓這些情緒有發聲的機會。 也許你還是很難接納它們,你可以試著藉著跟情緒打聲招呼的方法肯定自己的情緒。即透過跟它們說「我注意到我的內在有嫉妒的情緒,我跟它說聲hello。」依序跟心裡浮現出的每個感受打聲招呼,即是一種肯定自我情緒,而不否認的練 習。
○步驟二、肯定自己的需要和動機--停下來關注自己的需要渴望 我們會產生嫉妒的情緒,多半是因為我們很在乎某件事情,然後感受到備受威脅。當我們有空間肯定自己的情緒產生後,亦即有更多能量去容納自己看見自己嫉妒背後的期待。 例如,常常在團體中,我們會嫉妒自己心目中的好朋友怎麼跟別人比較要好。那在消化情緒前,不妨試著多停留一會,關注自己那個期待認可和看重這段友誼的需要。
○步驟三、覺察自我身心狀態--身體掃描 當你開始注意自己的情緒和期待,亦是從把問題的重點擺在別人身上感到焦慮、憤怒與略帶無力的情緒狀態,帶到留意自我的內在身心訊息。你可能會自然而然的留意到身體的不舒服。這時不妨進行自我照顧(如:調整呼吸、伸展肢體、持續呼吸,將意識停留在身體不舒服的部位一會兒)。你會發現,卡在嫉妒焦慮的情緒有所轉化,暫時脫離這種無力感,而有了較多能量、空間可以有新的感受與視野。
嫉妒情緒是由生氣、害怕等情緒混雜的經驗,混雜糾結的性質常讓人難以彈性的自我調適,上述三種方法結合完形與澄心等諮商取向,藉由肯定自己內在很多層面,澄清與療癒糾結的嫉妒情緒,下次嫉妒的情緒出現時,不妨試著用這三個方法療癒自己喔!
●諮商中可以如何處理嫉妒議題 嫉妒情緒是由生氣、害怕等情緒混雜的經驗,混雜糾結的性質常讓人難以彈性的自我調適,上述三種自我照顧的澄心方法都是更接觸、療癒自我內在嫉妒情緒的方式。 然而若進一步進入諮商處理嫉妒議題,其中一個諮商目標即是拓展當事人的知覺,讓當事人可以自發性地完成其經驗循環。 李佳儒(2016)研究提到,若當事人遇到感受到朋友跟別人較好,不斷抱怨外來者的競奪行為,他可能刻意忽略或者逃避注意到好友的自主意願,藉以維繫對好友忠貞與自我人際關係重要性的理想化並逃避可能的衝突。在情緒上,可能會壓抑對好友的不滿與不安。 諮商師在諮商中適度地協助當事人覺察對好友所壓抑的情緒,有助於將焦點聚焦於個案與好友之間的互動議題。深入探討當事人的人際信念與處理未完成的事件,能協助個案整合自己這部分的特質。 若當事人對關係迴避,有可能是因為先前人際排擠經驗所促發,則諮商師可以先協助個案區別過去與現在的人際經驗,並討論現在的人際狀態可以如何因應,再進一步處理過去的經驗。 然而不論是尋求協助或療癒自己,在面對嫉妒議題時,特別重視個案能接觸到自身情緒經驗,清楚看到自己的需求,促發內在整合,可以依照情緒脈絡彈性地做出不同的判斷與選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