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致豪 臨床心理師
連假期間,在朋友的邀約下,參加豪華旅行團,去了一趟嘉明湖。相當充實、愉快的三天三夜的旅程中,除了不用打卡上班,放假的輕鬆心情外,發覺似乎還有什麼讓我覺得平靜和愉悅。
活在當下
因為是稍有難度的路程,在高山上很容易讓呼吸變喘,因此每一步都會留意著步伐,確認自己的呼吸速率,跟著嚮導以緩慢而穩定的步伐前進,儘量保持放鬆。過程中,就像「禪」或「正念(Mindfulness)」描述的狀態,專注在此刻當下,時時察覺著內在歷程,並且留意環境的變化。正念相關的研究已經流行多年,應用在減輕壓力、緩和疼痛、紓解憂鬱或焦慮等等各方面。而處在當下、保持察覺、開放接納而不評價,有助於讓人的心情保持平靜、穩定。在專注爬山的每個步伐時,很容易進入那樣的平靜、從容的狀態。
沒水沒電固然比都市生活不便許多,持續兩天半不洗澡也絕對不是我會喜歡的。但是當地完全沒有手機訊號,反而是我覺得最棒的事情。走路的時候不再是聚焦在小螢幕上的低頭族,不會反覆更新著臉書的消息。許多時候讚嘆著在比雲還高的山上難以言喻的當下美景。吃飯時大家會自然地聊天,而非不定時地看一下手機訊息。晚上大家欣賞的是滿天星斗和皎潔的月光,不是電視的亮光。
與人正向連結
嚮導說,在山上遇到人都會互相打招呼,如果在台北你對人微笑反而會被當成有毛病,似乎山上的環境容易讓人表現出溫和友善的原貌。雖然短期的相處和日常人際關係的互動在本質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山上,人和人彼此的互助似乎比競爭來得多。大家是朝著同樣的目的地前進,互相鼓勵能緩和孤單和疲憊感,在美麗景緻前一同欣賞的樂趣也勝過獨享的爽快。
愛自然
看到向陽山屋貼著「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 LNT)」的告示板,才知道政府自從2006年定名後,這運動已經推行好幾年,美國則是自1980年代就開始推動。目標是減少人為活動對自然環境、野生動植物及其他使用者所造成的影響。網頁上列出七大原則: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尊重野生動植物、考量其他的使用者。實踐的方式包括行走在較硬的地方減少對地面土壤的影響、穿著衣服選擇和森林環境較相近而非鮮豔的、果皮廚餘均帶下山避免外來物種衝擊、以爐具取代就地升火減少土地傷害等等。我們一行人非常幸運,在早晨時間看到遠方水鹿跳過,回程又遇到兩對帝雉悠哉吃著早餐。回來後團員們分享的照片張張都很美,然而人在現場看到的廣闊、感受到的溫度、空氣的味道以及翻山越嶺的歷程,那整體的經驗似乎不是照片能夠充分記載的。這獨一無二的經歷,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無價之寶。愛惜與保護自然的風貌,才能讓別人和自己有機會再去經歷這一切。
回到原本的生活中,感覺心還留在山上。我仍在學習,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儘量保持在和高山上同樣的狀態。也試著反覆咀嚼那美好經歷,化為日常生活的動力來源之一。
Commentaires